
空間
一直覺得在 SPACE 上課是奢侈的:十六樓望出去,或整片的天,或緜延的山,或交疊的高樓。㡳下車聲喧騰,偶有消防救護車驚慌失措經過。而我們置身其中,靜默沉著地呼吸,專注面對自己,彷彿大隱隱於世,一種鬧中取靜的樂趣…
我們感受著身體外的空間,也找尋著身體裡的空間:開髖開肩,展開立方體般的肋骨讓呼吸更飽滿流暢。理想中的練習是讓身自由,讓心自在。
然而大多數的我們,在明天一直來的日常,在馬不停蹄的日程裡奔忙;在電腦前僵著脖子,在工作場域武裝著神經和肌肉。到了瑜珈教室,身體還放不掉緊張;明明練了很多,身體裡的空間還是很擠壓。怎麼辦?眼睜睜看著同學們,身體有彈性有張力地練習高難度動作,自己除了默默欣賞外別無他法,怎麼辦?!
我就是那其中的一個。多年下來,非但沒打開身體的空間,還因為嘗試更高難度的動作,卻因空間不夠的身體,用其他力氣代償,狠狠地受傷。
時間
我總是在跟時間打架。總在靜謐美好的夜裡捨不得睡。(每每立下毒誓發願不再貪戀,但又總是抵擋不住「眾人皆睡我獨醒」的美麗滋味,如此惡性循環。)
總是天真地,暗自設立瑜珈練習「進度表」。以為身體跟工作一樣,進度是可以算計的,身體會隨著練習多寡和程序推移,節令一般。貪心地忽略身體的訊息,也從不仔細感覺動作細節。如此循環反覆,練得越多,身體越緊。很多年之後(都不好意思承認在 SPACE 已至少五年),終於在去年 4 月身體受不了了,從本來的不柔軟,變成真正的銅牆鐵壁(沒有誇飾,很多同學都用手指「體驗」過。)
怎麼辦?我成了連大休息都要屈膝才不會背痛的學生,僵硬疼痛成了基本配備。我是怎麼對待自己身體的?
轉念
轉念需要什麼?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答案。現在的我會說:轉念需要時間和空間。在瑜珈練習裡,我希望時間變成養份(而不是毒藥),空間是溫床(而不是懸崖)。面對石膏像般的身體,開始上體平衡和靜態瑜珈課程。
日常裡,開始早點睡,開始正視長期累積的疲憊,給它們多一點時間和空間。課堂上,開始傾聽身體的聲音,一開始什麼也聽不到,只感覺痛和緊,那種跟身體原來這麼不熟的感覺相當挫敗;長期忽略最親近的身體,心虛汗顏手足無措,不輸做不到輪式的挫敗感。
真實
打從心底感謝體平衡老師 Lily 和 Jo,她們面對的幾乎是「不可能的任務」:她們比我還有耐心和信心地,面對我的身體。
以及總看我帶著疲憊身體進教室的 Lynn 老師,真心感謝她的寬容和善意,那種無法言喻的 kindness 我放在心裡滿滿的。
最後要謝謝上課上得很慢的 Lee 老師,若沒有他耳提面命的提點,總在練習中,一不留神又回到腦袋控制身體,忽略覺察身體裡細微的感覺。在很慢的瑜珈課裡,除了覺察微小動作帶來的感受,重要的是尊重身體。Lee 老師總是說:一點痛都不行!身體如果痛了,要關注其他不痛的部份,讓不痛的部位帶著痛的部位。動作不要快,慢才會感覺到身體是哪個部份卡住了…
在真實上演的生活中,遇到卡住問題時正面迎擊,在接踵而來的待辦事務中急著解決。也許現實裡這種方式是可行的,但面對身體這個親密又神祕的夥伴,此刻我心裡浮出的是:
慢慢走,比較快!
祝福大家
Namaste
|
 |
|